五苓散_方义分析_利水渗湿、温阳化气

五苓散《伤寒论》一类方

主证分析

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。
太阳表邪未解→循经传腑→膀胱气化不利→蓄水证。
五苓散是一个名方。是《伤寒论》上一张代表方。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是它主治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原来在《伤寒论》提到的蓄水证的造成,它是有太阳表邪未解,伤寒的寒邪,风寒之邪侵犯人体体表,病邪就要由表入里,表证没有得到很好的彻底解除,它可以循经传腑,顺太阳经脉进入太阳之腑,太阳之腑就是膀胱。外邪入里过程当中,往往会化热,一定程度的化热,传到膀胱,膀胱水腑,本身是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!”,贮藏津液,那和外邪入里,循经传腑之热相结合,就成水热互结。这里的水热互结,这个水主要是气化不利造成。热程度不重,所以虽叫水热互结,但主要强调了气化不利。蓄水的标志是小便不利,小便不利,水蓄膀胱,不得出路。往往小腹、少腹有满胀的感觉。
临床表现
第一个是蓄水证,
√ 表邪未解:头痛微热(微有表证,如全部入里,可以没有表证)用五苓散外邪全部入里,或者表邪还在,有没有表邪都可以使用,关键在你灵活运用。
√ 水蓄膀胱:小便不利(*蓄水证*)
√ 气化不利:渴欲饮水
√ 水气上逆:水入即吐(*水逆证*)
√ 水邪泛滥:水肿、泄泻、脐下动悸,吐涎末而头眩;短气而咳

五苓散证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复杂,除了蓄水证以外,传统上这个方还擅长于治疗水逆证。什么叫水逆证呢?水蓄在下焦,气化不利,水不能正常布散,会造成某些地方缺乏津液濡润,产生水蓄下焦,反而上部口渴。口渴想喝水,但是水入即吐,因为下焦本身有蓄水,有蓄水下小便不利,不得出路。水气上逆,造成了水入即吐。所以它这个既有蓄水证,又有渴欲饮水、水入即吐,这种叫水逆证。
这里要说明,五苓散证这个“蓄水证”三个字,是五苓散证的一个专有名词,水逆证指的也是五苓散证,这个渴欲饮水、水入即吐这个专有的。因为蓄水和蓄水证不同,蓄水可以在各种病证当中,水湿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它蓄水,但你提到“蓄水证”,那必然是指的五苓散证。必然指的是五苓散证。就像我们前面在理血剂,活血祛瘀证里边讲到的桃核承气汤证,桃核承气汤证我们把它叫“蓄血证”,外邪入里化热,循经传腑到膀胱,热和血结造成蓄血症。而“蓄血”只要瘀血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蓄血。但是叫蓄血证,那就是专指桃核承气汤证。五苓散证所说的蓄水证也是这样。你提到“蓄水证”那就是专指五苓散证。提到“水逆证”,就是专指五苓散证里边渴欲饮水、水入即吐这个证候。
因为一般的水气上逆,水湿停留在,比如说以后我们讲到“苓桂朮甘汤”,停在中焦,它也可以引起水气上逆,这里水是停留在膀胱,在下焦。造成了水气上逆,而这种水气上逆的表现,除了渴欲饮水、水入即吐以外,还可以反应在下面所讲的吐涎末而头眩、短气而咳,都是水蓄下焦,水逆向上。可以引起吐涎末,一阵阵水气上逆,头眩,水气上逆,脐下动悸。这水蓄下焦,水邪要泛滥,以水逆的形式出现。脐下,注意这个部位是下焦,脐下水气上逆造成动悸。悸动不止。吐涎末而头眩也是水气上逆所造成。水气上逆,上干清阳,头眩,水气上逆可以咳吐涎末,短气而咳,水迫上焦,水气上逆可以短气而咳,水邪泛滥也可以造成水肿、泄泻;水邪泛滥,泛于体表为水肿,水走肠间成泄泻。这都是一种水蓄下焦以后,水邪泛动以后的各种可能性表现。
所以对于五苓散的主治,看起来比较复杂,要把握它的病机,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膀胱气化不利,造成水蓄下焦,是个基本的病机。水蓄下焦以后,它的主症小便不利,如果小便利的话,水邪有出路,就不会蓄于下焦,不会上逆了。由于停蓄下焦,水邪上逆泛滥,就出现这么多可能性的变化。这是五苓散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。
从这个分析来看,非常重要的是膀胱气化不利,同时有水气上逆。

功用

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。
利水渗湿就是说水蓄下焦,水邪程度较重,所以要较集中的利水渗湿的药物,治其标,解决它当务之急。温阳化气是考虑到之所以水邪停蓄下焦,由于小便不利,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气化不利,所以实际上这个方从内因来讲,这个体质往往还有脾失健运,还有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这个内因,还有这个原因,这个基础。所以五苓散体现的功用,或者说治法,是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。

方解



泽泻:利水渗湿,排出蓄水,解决小便不利

猪苓:协助泽泻渗湿利水
茯苓:协助泽泻渗湿利水,健脾

白朮:健脾燥湿
桂枝:温阳健脾
五苓散里哪个是君药,可以说历来的争论讨论很多。有的说泽泻是君药,这个说的比较多,包括《医宗金鉴》和我们好几版教材:也有的以茯苓为君。也有些局部地区教材以白朮为君。也有说到以桂枝为君的,因为它温阳化气。在这里我们认为,五苓散里用量最大的药是泽泻,而且全方的功用突出在利水渗湿,泽泻偏寒,因为这个证候形成,既有阳不化气的一面,又有水热互结的标证,所以泽泻可以做为君药。治标,全方利水渗湿,治标为主。它用量最大。猪苓茯苓都有良好的渗湿利水作用,和泽泻联用,也是后世经常模仿使用的,利水的一个基本结构。茯苓本身还有健脾作用,茯苓和白朮相配,是健脾祛湿的。属于治本,缓治法。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。像四君子汤这些里边,遇到很多这类的结构。白朮,健脾燥湿,属于治本,考虑到水湿形成,都和脾不健运有一定关系。所以健脾燥湿。白朮和桂枝相配,又是温阳健脾的一种基本结构,温阳气,化津液,健脾运,燥脾湿,这一种基本结构。桂枝在方中虽然是佐药,它药起到两个作用。(1)有表邪的情况下,桂枝能够解表。这个方原来是外感寒邪,由表入里,循经传腑,所以前面提到有可能表证还未解。还有一定表证的时候,桂枝能够发散寒邪,能够解表。(2)桂枝能够温阳化气,温阳化气有助于温化水湿。(3)桂枝还可以平冲降逆。特别是桂枝和茯苓同用。擅长于治疗水气上逆。茯苓,下可以淡渗利水,同时它擅长于平水气的上逆。桂枝也擅长于平冲,但是它和茯苓相配以后,针对水气上逆这个作用就更好。这是一种常用的配伍组合。
这样五味药相配,以利水渗湿为主,兼顾了温阳化气治本,同时治疗水逆证,有较好的平冲降逆作用。
五苓散是很好的利水渗湿、温阳化气,治疗水蓄下焦的一张常用方,基础方。它还是带有基础方的特点,它包含了很多常用的配伍组合,比如泽泻、猪苓的组合,猪苓、茯苓的组合,茯苓、白朮的组合,桂枝、白朮的组合,都是后世常常根据张仲景用方,启发以后,形成的一种常用配伍组合。

临床运用

辨证要点

小便不利,舌苔白,脉浮或缓。
辨证要点,小便不利是第一位,舌苔白,脉浮或缓。苔白反映整个证偏寒,偏于阳气不足,脉浮可以有表证,如果脉缓,那反映出水不化气,阳气不足。所以有没有表证,五苓散都能用。如果有表证,桂枝量可以增大。

随证加减

√ 水肿兼表证,和越婢汤;
越婢汤本身是用麻黄、石膏相配,我们在前面的麻杏石甘汤后面,这个附方里有越婢汤,是治疗风水证的。外邪化热引起肺气宣降失常,水道不通,泛滥成风水,配了五苓散,实际上宣肺行水方法,和利水渗湿方法相结合。宣肺行水同时还能解表。利水渗湿呢,消水肿力量较大,我们经常说“肺为水之上源”,通过宣肺来行水,是开源来导流,而五苓散本身利水力量又较强,和越婢汤相合以后,应该说开源导流相结合。宣肺行水、利水渗湿力量都较强。所以治疗水肿而且兼有一定表证的,用五苓散和越婢汤相结合。效果较好。
√ 水湿壅盛,和五皮散:
如果水肿,水湿很壅盛,水邪很重,有时肿得皮肤发亮,要增加这种利水作用,还可以用五苓散和五皮饮相结合。五皮饮在后面,这一节的后面,最后一个方,五皮散。有较好的,利水结合行气,淡渗利水和行气相结合的方法,增加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。
√ 泄泻偏于热者,去桂枝,加车前子、木通。
如果用于泄泻,这方也常用于泄泻,本身白朮就可以健脾,白朮茯苓常用于健脾,通过健脾祛湿来达到止泻的目的。泄泻偏热者,因为纯用五苓散治泄泻,它是通过“利小便以实大便”,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。泄泻偏热的,五苓散里桂枝辛温就不适合,五苓散去掉桂枝叫四苓散,利水力量还是利水健脾,这个力量保持着,加车前子、木通,增加利水力量。通过“利小便实大便”,车前子、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,有清热作用,适用于湿热泄泻,偏于热证。
五苓散既是常用方,单独使用临床也有。但是也可以和其他方合方,或者加减使用。作为复方的一部分。所以也是一种治法的一种基础。它有一种温阳健脾,和利水渗湿这种治法相结合。以利水渗湿为主来治疗水湿病变。在临床运用很宽,范围很宽,也是一个人们很喜欢用的常用方。祛除水湿力量也较大。当然还侧重是一种阳不化气,气化不利,阳气不足的这个原方比较适用。

《邓中甲方剂学讲稿》

关键标签(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)

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仅做学习和参考!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!

发表评论

评论审核后公开。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评论信息
picture lo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