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苏散_方义分析_理气解表

香苏散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香苏散原文
“治四时瘟疫、伤寒。
香附子(炒香,去毛) 紫苏叶(各四两) 甘草(炙,一两) 陈皮(二两,不去白)
上为粗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,煎七分,去滓,热服,不拘时候,日三服。若作细末 ,只服二钱,入盐点服。(尝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,其家合施,当大疫,城中病者 皆愈。其后疫鬼问富人,富人以实告。鬼曰︰“此老教三人矣,稽颡而退”)”


下面呢一个二类方,香苏散是二类方。我们比较简要的提一下。
香苏散总的来说,它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。它仍然是外感风寒。从主治证候,主证方面,仍然是外感风寒。所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,也就是说麻黄汤证最基本的表现。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。外感风寒最基本的表现,而且是表实证的范围。首先是这个证候的第一个方面。所以我说学了麻黄汤证以后,以它可以作为参照,作为参照比较的学习。我们后面不光是讲的麻黄汤的三个附方,也可以包括九味羌活汤,它不是多个夹湿嘛,多个气滞嘛。气郁不舒,气机阻滞。它可以有些病人体质基础本来就有气滞的,有这个基础,再感受风寒,由气滞,气机阻滞,往往以肝、脾、肺这些系统为主。当然这个时候胸脘痞闷,不思饮食。它反映出来,主要是从原书主治里反映的,主要是涉及到脾胃系统。从用药来看,也结合到香附可以结合到肝。因为气机不舒,肝主疏泄,疏泄一身之气机。
从舌象来讲,它仍然表现的是以表证为主,兼有气滞。而没有强调气化当中其它不良产物的积累。舌苔薄白,脉浮。这是对于香苏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。
香苏散的功用,就它体现治法,除了疏散风寒,它有这个理气,理气和中。和中指的主要是脾胃。拿君、臣、佐、使分析来说,苏叶是这个方里这样的君药。两个作用,既能散风寒,又能理气。所以它是理气解表。过去把它作理气解表一种代表方。它实际上是个基础方。
苏叶这味药是比较全面的,能走气分,能走血分。不同用量的话还有不同的作用。用量偏大发散为主。苏叶中等用量,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,用它有理气,疏散,疏理气机,理气。小剂量,一般我有时候使用4到6克,很少。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,它能够解郁,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,解郁作用,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。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,苏叶单独用呢,作为理气的话,多用苏梗。所以用量主要在发散,量偏大一点。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。用小呢可以解郁,小剂量,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。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,也比较平和。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散药。
用香附呢,香附是理气药,行气开郁。它当然可以疏肝行气,可以配合之后,象陈皮和它结合呢可以作用于中焦。整体上香附常用于行气开郁。用陈皮理气化湿,是考虑到中焦气机郁滞,津液容易不布。既有气滞有时候考虑到化湿。祛湿来讲也要看部位。这个袪湿的治法很复杂,要考虑到三焦,后来发展到温病学派的治湿温病这些。治湿,提法上很多。有的说“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”。有的很强调芳化。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,开宣肺气。有的燥湿可以运脾,提法很多。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。上焦开宣。中焦两种方法,或者苦燥,苦温燥湿,苦寒燥湿。分别针对寒湿或者湿热。中焦还有芳化,芳香化湿。我们这里讲陈皮这类,它带有芳香化湿特点。中焦要芳化苦燥。苦燥有苦寒燥湿,有苦温燥湿。下焦淡渗。有的时候需要什么开宣上面的,苦燥中焦的,又要苦燥或者芳化中焦,又要淡渗,三焦分消。不外乎这些治法。
这里呢就是考虑到气滞以后结合芳化,形成理气化湿并举。用甘草作为使药,又兼佐药了。因为它有补气和中作用,同时调和药性。因为行气太过容易耗气。它有益气和中作用。
整个方很简单,四味药,用药又很平和。它就成为一个理气解表的一张常用方的基础方,一种基础。我们把它当作二类方。主要是它反映了一种治法,反映了辛温解表的药物和行气相结合。又体现了要
行气针对肯定有气机不舒啦,有气滞啦,那要结合化湿。考虑由气滞可以产生水湿不化。反过来,除湿药往往除湿祛痰药,又要和行气药相结合。
在这里主要配伍结构呢,有这两味药要注意的。香附、苏叶的配伍。我们这里引了李时珍的一段话,我们用香附更多用于这个理气,或者行气活血,或者妇科方面,或者气滞疼痛这个方面。说它呢香附的作用范围很广。李时珍说,它能上行胸膈,外达肌肤。外面达皮肤,也就是说作用范围很广。说它在因为他讲别的很多,配合我们这个方里特点呢,香附对于解表药有促进作用,所以它和紫苏、葱白相配能解散邪气。李时珍里边也谈到不少这种配伍技巧。你虽然开了个苏叶,我叫它来发散风寒。前人有这种总结就是香附配了,能够协同增强这种发散力量。所以这个方里这两味相配的意义,前人总结过,实践当中这类方也在应用。我们不应该把这类经验或者理论总结丢掉。这是我们提出来这个方在配伍里边的,配伍关系里,技巧上的一些意义。
在辩证要点方面,它主要是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上,它有胸脘痞闷,有气机阻滞特点。用这个基础方,然后针对它见证可能出现哪些情况,再来调整加减,这是因为它是基础方。随证加减里面当然就有几种可能性。既然是外有风寒,内有气滞,那就是风寒重了怎么办?气滞重了,光香附这也不够了。而气滞就要造成湿阻。湿阻重又怎么办?湿聚成痰怎么办?所以这里围绕着这个基本证型可能发生的几个方面变化,举了一些加减例子。当然也不是说你偏要这类呢是常用的,象一般这类风寒,时方治这类风寒,这个外感风寒,选择的加味药尽可能平和。所以象生姜、葱白、荆芥这类,发散风寒就够了。除非它风寒很重,那还可以加味发散力量强的。气郁较重了,不是光是一个痞闷。痞闷来说是一种气滞还较轻。痞闷,胀满,甚至于疼痛,这类气机阻滞,还有其他表现较重,还可以适当增加行气解郁的药。行气药,厚朴、柴胡、大腹皮。它也适合用不同部位,大腹皮往往走下。柴胡半表半里,两侧。厚朴往往是胸脘,特别胸脘腹都有用,脘腹为多。因为用,需要你非用枳壳,那就从胸开始,胸脘都,枳实,胃脘到下部,这个都在,因为枳实还能导滞。从部位上行气当中兼有的作用上,有一定区别,这个中药学研究这个范围。湿浊重的,那就结合苦燥芳化,气滞湿阻逐渐造成的。藿香、厚朴、半夏,湿聚成痰,咳嗽有痰,就要宣降肺气,止咳化痰,结合配合,那都是在这种风寒兼气郁以后,继发可能出现的情况。
这举一些例子作为随证加减的一些特点,我们今天解表剂从风寒外感的,用辛温发散为主的这些方,讨论了一些代表,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经方表实证的,表虚证的麻黄汤,桂枝汤,以及羌防剂的九味羌活汤,再结合二类方,外感风寒又兼气滞的香苏散。这个因为选象风寒方非常多,风寒夹湿这个方,作为这一章,这里的辛温解表这一节,选一些代表性的,历史上有些代表性的基础方,常用方,代表方作为例子。不可能把这个都讲完。通过这些方当中体会出一些基本结构,和不同时代的治法特点,还有涉及到的一些治法方例,都是一些例举,实际上,这些掌握了以后再去看其它的后世方,就容易分析了。

《邓中甲方剂学讲稿》

关键标签(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)

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仅做学习和参考!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!

发表评论

评论审核后公开。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评论信息
picture loss